ITER鈹材
“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(ITER)計劃”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、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,建造約需10年,耗資50億美元(1998年值)。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,俗稱“人造太陽”。2003年1月,國務院批準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,2006年5月,經國務院批準,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、印度、日本、韓國、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。
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,簡稱ITER計劃,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、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。由中國與歐盟、印度、日本、韓國、俄羅斯和美國等七方共同實施。據悉,此次中方交付ITER現場中國制造任務的首件產品,也是ITER七方中首件交付ITER現場的大件產品。
PF導體采購包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負責研制。ITERPF導體是外方內圓的異型導體,其制造工藝復雜,包括焊接工藝、無損檢測技術、導體成型及收繞技術等。等離子體所的研究院先后完成鎧甲及焊縫無損檢測、導體成型及收繞型技術等研發,并完成各種接收測試。2013年4月25日導體首先經過500公里的陸路從合肥到達上海港,然后經過10000海里從上海港口到達福斯港,到達離福斯港100公里外的ITER總部,整個行程共38天。
美、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ITER計劃,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,為人類輸送巨大的清潔能量。中國是參與這個計劃的七方成員之一,承擔了ITER裝置近10%的采購包。